照片拍攝日期:2018.08.25 (六)
【桃園景福宮】主祀神明為開漳聖王,配祀為玄壇元帥
發展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, 其建築細節頗富藝術價值;
全台稀有的歇山式「假四垂」屋頂,
讓宮廟外觀更顯壯麗;螭虎栱數量密集、多變造型為全台之冠,
大器呈現斗栱之美;宮內各種木石雕刻、彩繪,皆出自名師之手,
精美程度可媲美國外之百年教堂。
嘉慶16年間(1811),桃仔園深受傳染病的危害,百姓遂捐錢蓋廟,
耗時二年完工,命名為景福宮,是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歷史與古建築裝飾,
在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十五日經內政部指定公告為祠廟類第三級古蹟。
這座在地人口中的「大廟」,不單單是地方信仰中心,
從古至今皆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樞紐,早期的中正路、
民生路即是以景福宮為中心向四方開展,形成商圈聚落。
見證桃園百年風華的景福宮,
而今搖身一變成為人們了解這塊土地歷史軌跡的首選媒介。
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檔案下載
請參考下方連結:http://catalog.digitalarchives.tw/item/00/3b/54/27.html
景福宮資料:
地址: 330 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208號
電話: 03 333-7552
景福宮桃園十五街庄慶讚中元
據傳桃仔園地區在墾拓初期常有瘟疫〈傳染病〉流行,百姓苦不堪言,
墾首薛啟隆乃於乾隆10年〈西元1745年〉倡議建廟,
並率先捐田產20甲餘作為廟地,一時百姓踴躍捐獻,
後於西元1811年〈嘉慶16年〉擇定現址再建,名為「景福宮」。
本廟奉祀主神為開漳聖王,乃由漳州漳浦十五郡赤湖恭奉而來,
並合祀由南崁五福宮分靈的玄壇元帥,為桃園市的信仰中心。
西元1857年〈咸豐7年〉,桃仔園發生嚴重的旱災,
淡水知縣思惶親自到宮裏設壇求雨,雨水果然降臨,
於是景福宮靈驗的名聲便逐漸傳開。西元1923年〈大正12年〉
因市區改正、劃設計畫道路,乃進行改建,
西元1961年〈民國50年〉及西元1985年〈民國74年〉均進行部份的整修,
而成為今日的規模。該宮建築物座落在桃園市中心,
中正路與中山路及博愛路等圍成的交叉圓環上,
主體共有兩進,面寬9間,規模宏大,正殿主祀開漳聖王,兼祀玄壇元帥,
兩側配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,中央天井兩側的東、西廳奉祀金母娘娘與註生娘娘;
廟內各類裝飾雕刻均精美,並保留嘉慶年間的匾額,殊為可貴;
廟前空間寬廣,兩側花草扶疏,本宮與火車站遙遙相對,
而成為桃園市的重要地標。大正12年(1923)改建時,
特地聘請本土漳派大木名所陳應彬師父規劃設計廟宇建築,前、後殿的
「歇山重簷假四垂」式屋頂,乃台灣廟宇少見,
三川殿屋簷下的「黐虎看架斗拱」數目,更是全台居冠。
歷史文物
創建年代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年〈西元1745年〉,
墾首薛啟隆捐田產20餘甲倡議,草創在先。
嘉慶十五年〈西元1810年〉再由地方善信簡岳等捐獻重建,
至嘉慶十八年完竣,呈較具規模、堂皇之建築。
當時宮廟有前中後三殿慶成典禮相當隆重且有官員蒞臨致贈匾額,意義非凡。
日後景福宮曾分靈〈割火〉兩處。
宗教文化
該宮於農曆元月十七日前往大溪參香,並舉行遶境活動,場面極為盛大,
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聖誕,屆時諸姓社團演戲酬神,
非常熱鬧;此外,並於七月十五日舉行普渡,
是桃園市最盛大的活動之一。景福宮是桃園市區最重要的廟宇,
被稱為「大廟」,不僅香火鼎盛,更是桃園市民日常聚集聊天的場所,
廟埕為市中心的開放空間,廟中亦有不少人聚集閒談。
每年農曆七月由各姓氏所組成的水燈排遊行非常熱鬧。
施放水燈,招引水界無主孤魂。
資料來源: 景福宮桃園十五街庄慶讚中元
現在的中元普渡拜拜
供品都超多元化喔
螃蟹 做的超精緻
這是鱷魚先生吧
中元節 不可或缺的主角
大豬公
因應社會的型態改變
現在的豬公也是越殺越小隻
不過 我覺得這樣很好
不然 豬先生吃太飽它也會很不舒服吧(誤)
如果有興趣的朋友
明年請不要錯過這難得的盛會喔